贵州省地质灾害存在分布地域广、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。从今年来看,在汛期(5-9月)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少,全省降水量预计在550-1100毫米,主汛期(6、7月)降水集中、极端性强,局地发生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的风险高。
地质灾害隐蔽性强、破坏性大,灾害来临时往往只在分秒之间。我们在调研时,基层干部如是说:提前10分钟给出预警,我们可以撤离避险人员;提前半个小时告诉我们,我们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;提前两个小时告诉我们,我们基本可以避免人员伤亡。
(资料图片)
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,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,但是受制于人类对成灾机理和发灾规律的科学认知不够,灾害什么时候发生?已然成为全世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一大难题。面对这个难题,贵州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式创新,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,从而在时间上“跑赢”地质灾害,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夯实“人防”基础全省防灾无死角
近年来,贵州持续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,完善“一体五位”群测群防网络,夯实“人防”基础,让大家守土有责,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动向。
贵州打造的“一体五位”群测群防体系就是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至少落实1名监测员、1名村干部、1名国土所长、1名技术保障人员、1名乡镇负责人。对危害范围大、威胁人数多的隐患点,落实两名以上一线监测人员,目前全省地质灾害一线监测人员有2万余名。对一线监测人员,给予每月600元的监测业务补助,推动监测管理从“无责任的义务”向“有报酬的责任”转变。同时,推行“地灾防治”APP,实现监测数据的全程记录与监测业务全程跟踪,提升群测群防管理精细化和实战化水平。
2020年7月8日,受持续强降雨影响,毕节市黔西县中坪镇黄泥坡社区仓保田组发生山体滑坡,共毁损房屋61栋,得益于地方政府果断避险撤离及隐患点监测员发现及时,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。同年7月11日凌晨,该镇新厂村发生滑坡地质灾害,房屋倒损21栋,同样得益于地方政府果断避险撤离以及附近邰家坡隐患点的监测员“跨界”巡查和报告及时,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。
2022年6月2日7时,桐棬村村民刘远洋发现邻村有地质灾害的迹象,立即将情况上报给桑木镇政府,当地受到威胁的15户43名群众紧急转移避险。同年6月3日,织金县三甲街道马家庄社区沙冲组幼儿园附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,因预警及时,受威胁的72名群众和100余名幼儿园师生提前转移,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
提升“技防”能力 与地质灾害“抢时间”
在实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,贵州省专门实施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专项工程,依托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卫星通信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推动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。
2018年,联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,开展监测预警关键技术、气象风险预警阈值和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等相关研究,制定全国首部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指南》。2020年,联合武汉大学、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科研团队,实现地表三维模型自动化、高效重建。
2021年,联合云上贵州公司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“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”,实现对危急危重隐患点进行自动化监测。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,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地表形变监测仪、裂缝计、倾角仪、红外视频、扫描机器人等专业监测设备,累计建成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站点7771处,监测点数量和覆盖面位居全国前列。
这些监测设备提前“侦听”到地质灾害地表底下数据,传输到数据库平台,通过预警模型智能分析判断数据,自动生成预警信息,从而达到预警目的。
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集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遥感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,并在全国率先应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(InSAR)开展地表形变测量,识别地质灾害隐患。从点到面,海量的监测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屡立“战功”。
2022年5月22日,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地灾隐患点自动监测设备成功预警。23日凌晨,受该隐患点威胁的8户37人紧急撤离,所有人员均成功避险。同年6月19日,安顺平坝区五一村半坡龙坑组隐患点裂缝仪分别发出了蓝色预警、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,当地紧急撤离22户59人,避免了人员伤亡。
强化技术支撑 补齐防治短板
2018年,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对口技术保障机制,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30家单位,抽调43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业技术保障队伍,对应全省88个县(市、区),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保障工作,切实解决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。
2020年,贵州制定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备战机制,提前部署人员、设备、物资、数据等相关准备,确保遇险时能够迅速投入救援工作。
2022年来,贵州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协同联动,联合省应急厅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协同联动机制,进一步细化明确两个部门在“防”与“救”中职责分工,全面完善了信息共享、宣传培训、会商研判、调查评估等机制,有效构筑完整“防”与“救”的工作链条。
近年来,贵州省充分运用人防、技防等手段,利用大数据、智能化等技术,通过“天—空—地”一体化的“智防”手段,为全省地灾防治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,提升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,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。
作者简介:
李阳春,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、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,研究员。
李阳春
编辑 杨凯
二审 黄盈莹
三审 黄浩